热搜: 红黑大战客户端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30日电 题:德德玛:“草原夜莺”飞往天堂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11月28日下午,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制一档节目时,导演组临时将她的演唱曲目调整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在化妆间,她意外获悉,她的老乡兼“艺术偶像”德德玛老师离世。
“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但为了对观众负责,我还是忍着悲痛唱完了这首经典歌曲。”11月29日上午,阿拉坦其其格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采访时表示,“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致敬偶像,送别德德玛老师。”
11月28日,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德德玛,因病去世,享年76岁。
过去数十年间,德德玛凭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经典歌曲而被大众熟识,更被业界誉为“草原夜莺”。
阿拉坦其其格告诉记者,她很小时就从广播里听过德德玛的歌声,“她早期的歌曲很大气,声音也好听,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偶像。我非常喜欢她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还曾收录在自己的专辑中。”
德德玛的家乡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上小学时,德德玛的音乐天赋便得以展现。老师观察到德德玛的歌声特别响亮,演唱时有“自带麦克风”的效果。
1960年,13岁的德德玛正式加入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成为9名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的一曲蒙古语版《洪湖水浪打浪》,也让外界至今津津乐道。
之后,德德玛凭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唱而红。这首由火华作词、阿拉腾奥勒作曲、德德玛演唱的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成为经典。
音乐人科钦夫认为,德德玛是将蒙古族原创歌曲唱得最有影响力的歌唱家之一,“观众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尤其认可,她不唱这首歌观众都不让她走”。
在乌兰牧骑工作四年后,德德玛被保送到内蒙古艺术学校(现内蒙古艺术学院)声乐研究班学习。两年后,她又被保送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美声。
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德德玛先后在内蒙古民族歌舞团(现内蒙古艺术剧院)等地工作,后调至中央民族歌舞团直至退休。
命运在垂青德德玛的同时,也让她经历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她一度认为自己“完了,不行了”,更不敢想象能再次站上舞台。
德德玛在接受《艺术人生》栏目采访时回忆,1998年,她随团访日演出,在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唱着唱着,突然就觉得手不得劲了,眼前一片黑。坚持唱完了之后,下来靠在一个日本朋友身上,找到一个椅子坐到上面,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回到北京后,才知道自己是脑溢血。”她乐观地对媒体说,之所以能重返舞台,“是很多好朋友帮助我,扶持我,没有他们的帮助,也没有我的今天”。
她尤其感谢自己的爱人拉西尼玛。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拉西尼玛坚持给德德玛做康复,监督她锻炼,还要帮她穿衣服、吃饭。当时,为了不让德德玛看到晚会上演出的同行们而心情起伏,他俩经常抢电视机的遥控器。
2001年,德德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还曾说:“能够重返舞台,要感谢艺术的力量。”
在德德玛76年的人生中,席慕蓉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由席慕蓉作词,德德玛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也成为流行经典。
2007年,德德玛在接受海峡两岸记者联访时说,《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席慕蓉在她的“怂恿”下创作的一首歌。
德德玛介绍,席慕蓉曾经来到内蒙古“寻根”。彼时内蒙古电视台(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拍摄了一期《草原往事》的节目。在节目里,席慕蓉一边哭,一边诉说她祖宗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2018年9月14日,德德玛(左)讲述《请给我一首歌》的演唱感受。当日,由席慕蓉作词的歌曲《请给我一首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发布会,这是席慕蓉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后,再次与内蒙古音乐人合作发布歌曲。《请给我一首歌》是由席慕蓉作词。刘文华 摄
“我在家里看着电视也跟着哭。我非常想认识这位台湾的蒙古族诗人、画家。后来借一个机会认识并成为好朋友,之后,席慕蓉为我写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德德玛回忆说,这首歌在2000年正式演唱后,很快在大江南北、草原内外流行开来。
德德玛和席慕蓉的缘分并不止于此。
席慕蓉(中)讲述《请给我一首歌》的创作历程。刘文华 摄
2018年9月14日,75岁的席慕蓉与71岁的德德玛,在呼和浩特再度“牵手”推出新歌《请给我一首歌》。德德玛在当天的推介会上说:“对我而言,《请给我一首歌》非同寻常,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我60多年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席慕蓉说,能和德德玛两次牵手合作歌曲是最开心的事。
“德德玛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曾采访过德德玛的光明日报记者高平这样表达他对德德玛的尊敬。
高平受访时表示,2002年,德德玛自掏腰包在呼和浩特东郊的巴彦镇创办了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设有声乐、器乐、舞蹈、影视表演、蒙古族艺术传承等6个系。对农村牧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她免收学费,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艺术的机会。
“这是让我至今非常感动的地方。在中国,像德德玛这样自掏腰包办学的艺术家太值得尊敬了。”高平表示。
“符合条件招收,绝不误人子弟”。歌手向荣至今仍记得2004年他来到德德玛创办的这所学校进修时,这句话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一次见到心目中偶像的向荣说,“德德玛老师待人特别亲切,对每一名学子都特别负责任。”
德德玛(右)与弟子向荣。向荣供图
尤其让向荣感动的是,在他进修期间,德德玛老师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说,“德德玛老师经常带我演出,很多大大小小的舞台都带着我,还帮我交学费,就像母亲一样,帮助我做人做事。”
让向荣倍感荣幸的是,2021年,他在包头举行的一场演出中,德德玛老师亲自到场加持,还唱了4首歌。说到这里,向荣潸然泪下。
德德玛(中)在演出中。向荣供图
“两年前,德德玛老师经常到内蒙古音乐网录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德玛老师对演唱作品总是精益求精,经常一次又一次要求录音师再来一遍。”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常慧渊说。
对于德德玛老师的突然离世,常慧渊更愿意相信,这只用歌声陪伴了人间数十年的“草原夜莺”已结束使命,飞往了天堂。她是不朽的。(完)
中新网11月30日电(郎朗 王昊 赵一凡 王珊珊 张曦 任思雨 范丰辉)雪停了。
11月的结尾,美国康涅狄格州落下的最后一片雪花,来自一场告别——基辛格走了。
11张照片,11次提到“China”,官方网站一封长长的声明,替亨利·基辛格向这个世界最后挥了挥手。
在他去世的消息下方,有人评论“开启历史的人被写进历史书,但最终也难免成为历史”。基辛格的人生种种不难在各类书册中寻到,但在铅墨纸张之外,总有一些过往值得我们影印在心里,思索与怀念。
7月,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的一张长方形餐台上,展开了一幅鲜花铺就、有山有水的卷轴,和窗外盛夏的郁郁葱葱相得益彰。
老寿星、仙鹤、金鱼、如意造型的糖艺作品围绕在画卷周围,餐巾布上的小扣是寓意福禄的木雕小葫芦;餐台的一端摆着“百寿桃”蛋糕,9个小寿桃围绕着一个里面包裹着90个寿桃的大寿桃……种种细节都在表达对一位百岁人瑞的祝福和敬意。
图为今年7月基辛格访华时午宴上的寿桃。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作为这场宴会的主角之一,基辛格刚在两个月前度过自己的100岁生日。
他或许会对午宴的菜单感到熟悉,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两吃大虾……而他第一次在中国尝到这些滋味,还是52年前的7月。
1971年7月9日的凌晨4点,天还未亮,戴着大檐帽和墨镜的基辛格借口“肚子疼需要休息”摆脱了媒体,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国家宾馆低调出发,乘坐着波音707,开始执行一周后登上世界新闻头版、代号为“波罗一号”的绝密行程。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天。
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4小时45分、2400英里的飞行,当飞机按预定时间抵达北京南苑机场时,他和同行人员抑制不住兴奋地鼓掌。
“车窗被遮起来,我从窗帘后面向外探望,看到旁边的街道宽阔整洁,除自行车外,车辆稀少。”这是他对北京的第一个记忆。
要出席午宴时,基辛格才发现,自己专门为这次会晤精心准备的白衬衫忘记带了——他知道和中国领导人历史性会晤的照片肯定会传遍世界,所以精心准备了两件干净衬衫,还放在了单独的包里。因为紧张匆忙,这个包丢在了巴基斯坦。
随同人员说,基辛格那个时候真的很生气,只好向约翰·霍尔德里奇借了几件白衬衫,出身于西点军校的霍尔德里奇身材高大,比他小很多的基辛格穿起来很不合身,“走起路来像是一只没有脖子的企鹅。”
基辛格在北京的行程只有48小时,他同时任总理周恩来会谈用了17个小时,每天会谈7至10小时。
图为1971年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会晤。来源:《论中国》
第一次会晤是在抵京当天下午3时举行,收到通知时,基辛格感到很惊喜和突然。他们没想到抵京才两个小时就安排会晤,更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竟然亲自到他们住地——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见面。
基辛格等提前15分钟就在楼下过道等候。当周总理按时到达5号楼时,基辛格即迎上前去,与周总理热烈握手。
“这真是莫大的礼遇……我这个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头衔相当于副部长,比周总理低了3级。”
第一次会议刚开始时,基辛格没有办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整个人在会议中表现得非常拘谨,日后提起这次会面,他还记得和周总理面对面地在一张铺着绿色呢面的桌子旁坐下,周总理面前只有两张纸,而自己面前有一大叠文件夹。
他拿起自己准备好的资料就开始读:“l am very much honour to be here today in the mysterious land......”周总理打断基辛格的话,微笑着说:“基辛格博士,你会很快地了解到这里并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听完周总理的话,基辛格合上了文件夹。
“交谈嘛,何必照着稿子念呢?我们可以更自由放松地交换意见。”周总理说。
“周恩来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的最有魅力的人。他个子不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丰富。”有人读完基辛格的回忆录形容,他就像是周总理的一个“迷弟”,频频提及在对方身上感受到的“光明和温暖”。
48小时行程的最后一次会谈超过了预定时间,从上午8时一直延续到10时多,工作人员不断往会议室送进湿毛巾、咖啡和浓茶。等会议厅大门终于打开的时候,双方人员面带笑容走出来,4天后,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美双方同时向外界发布了一个震动全世界的公告。
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273dbcc825a94db4990cb340ef3ab33b.jpg" alt="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返回美国,尼克松乘车到专机边迎接的照片。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
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返回美国,尼克松乘车到专机边迎接的照片。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这次秘密行程过后不久,他陪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招待宴会上,出现了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两吃大虾。
52年前,钓鱼台国宾馆的五孔桥见证了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52年后,那幅鲜花铺就、有山有水的卷轴上也有一座五孔桥,和当年的记忆遥相呼应,铭记了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行程。
跨越半个世纪,他依然是中美友谊桥梁。
成为“桥梁”,可能确实有一部分来自政治战略的“无心插柳”,但一定有他向往和平的使命追求。
1923年5月,基辛格出生于德国,母亲保拉·基辛格给他取名“海因茨”。出身犹太家庭的基辛格,在15岁那年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远赴美国。他的至少13名近亲,遭到了纳粹的屠杀。
基辛格很少谈论自己的童年,成为美国国务卿后,他曾和父母一同回到出生地,参加授予自己当地公民金奖的典礼。不过,基辛格拒绝了重游儿时故地的一系列活动,“我的那段记忆并不那么美好。”
德国莱比锡广场点燃蜡烛,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基辛格等出席仪式,许多德国民众也手持蜡烛参加纪念活动。
尽管基辛格不愿承认这里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但从旁观的角度而言,他不轻易信人的行事作风和一直追求秩序的政治理念,都能轻易从中找到原因。
初到美国,基辛格担心自己口音太重,一度不怎么讲话。然而取得成功的野心推动着他拥抱这片陌生的土地——应征入伍踏上二战德国战场、加入哈佛大学学习并留校执教。
在这位战略家看来,“有些人变成神话,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些什么,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有些什么成就,而是因为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什么任务。”
196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然而最终尼克松战胜洛克菲勒,并赢得大选。尼克松欣赏基辛格的外交才能,邀请他出任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次年1月,基辛格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白宫生涯”。
相比于基辛格一生中获得过的其他头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为中国人熟悉。
基辛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招待会时,为中国青年在乒乓球拍上签名。李刚 摄
在中美关系不断变化的漫长岁月里,大洋彼岸的这些普通人对基辛格一直保持着亲切感。“秘密访华”当然是基辛格政治生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他还做出过很多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政治动作。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与越南人黎德寿同获“诺贝尔和平奖”。在当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中,“最受敬佩的美国人”这一项下,基辛格排在首位,超过九成的人对他“有好感”。
同年9月,时年50岁的基辛格成为美国第54位国务卿。在就职仪式上,很多观礼人员被这段从难民到国务卿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保拉·基辛格却从头到尾笑容可掬,她大笑着解释:“亨利不许我哭。”
举家逃亡美国那一年,基辛格的名字由“海因茨”改成了“亨利”。在母亲的眼中,不论是35年前跟自己一起来到美国的儿子,还是如今在聚光灯下的儿子,“儿子就是儿子”。
朝野之上、评论声里,基辛格切换过不少身份与形象。但不变的是,他人生里总有一盘棋在那,弈中西,弈古今,求赢一个和平,赢一个未来。
“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而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手彻底将死。”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用棋来比喻中西方战略思想的差异。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基辛格在其中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中国的过去与将来。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920bfe21ae5d4020a87db0cb40e84ab7.jpg" alt="基辛格当地时间2015年1月29日在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时阐述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摄" />
基辛格当地时间2015年1月29日在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时阐述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摄
不论是哪种棋,博弈是其基本运行逻辑,这一点与国际政治不谋而合。对于“和平与稳定”的追求,贯穿了基辛格的整个政治生涯。而追根溯源,这样的理念似乎也源于他特别的成长历程。
在基辛格的棋盘之上,中美之间的对弈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题。“最初的模糊变得清晰时,巨大的谜团又显露出新的复杂因素。中美关系一向如此。”在《论中国》出版十周年序中,基辛格如此描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秘密访华”后的数十年里,基辛格曾100多次来到中国,身体力行推动中美之间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每逢中美关系的重要纪念日,几乎都能看到基辛格的身影出现,即使步入高龄,他依然坚持长途飞行来华。
2008年,作为国际奥委会荣誉委员,基辛格带着孙子孙女一起来中国观看北京奥运会。参与开幕式后,他称赞这场开幕式“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真是太完美了。”
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07fac962027b4ecea4c24afab8b48a5f.jpg" alt="2008年8月9日下午,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基辛格,在家人陪伴下到场观看女篮比赛。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
2008年8月9日下午,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基辛格,在家人陪伴下到场观看女篮比赛。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在北京期间,画家李延声为基辛格创作了一幅水墨画像。彼时已经85岁的基辛格满头银发,体态不似年轻时轻盈,但在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后面,他的一双眼睛依旧有神。
李延声回忆,基辛格翻阅了自己的作品画册后,最喜欢的一幅画叫做《犟》。这幅水墨画呈现的是放牛娃双手抓住两只牛角和牛角力,一人一牛互不相让,“都有一股犟劲”。
基辛格长期活跃于外交活动一线,使得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他在就任美国国务卿4年后,便已经退出政界。当然,他并未退出国际政治舞台。
“我是世界级人物。我不能像一般教授那样过日子。”基辛格曾如此对哈佛大学亨利·罗索夫斯基院长说。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0a91096a89344504bce3b23321b6de19.jpg" alt="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基辛格出席并发言。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
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基辛格出席并发言。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10年前,基辛格参加一档脱口秀节目时,与主持人谈笑风生:“我的孙子能在国际象棋上打败我了,所以我已经不和他下棋了。”不知这是否是玩笑,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最近几年,已过95岁高龄的基辛格还在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基辛格的脚步,一直未停。
朋友,无远近、不会忘
100岁这一年,他的脚步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从1971年至今,基辛格访华已超百次,持续推动美中关系发展与交流。他不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访华的美国特使,也是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美国政界人士。
“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朋友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他曾如此说道。
1971年7月,他作为美国特使来到中国;2023年7月,来访时他特意强调,自己是作为中国的朋友而来。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于基辛格以“普通公民”身份访华,美方事先知情。
马修表示,他认为基辛格“是自己想去”中国的,“而不是代表美国政府”。他还说,美国国务院并不知道基辛格任何谈话计划。
中新社记者 王帆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30/4252d3a4eca64e50be3e2f0435c1962b.jpg" alt="当地时间2023年1月18日晚,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在纽约举行2023年中国农历新年晚宴。图为亨利·基辛格以视频方式致辞。中新社记者 王帆 摄" />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8日晚,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在纽约举行2023年中国农历新年晚宴。图为亨利·基辛格以视频方式致辞。中新社记者 王帆 摄
2005年5月,他访华时提出想参观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连队,有人向他推荐了“杨根思连”。在连队听完介绍后,基辛格沉思良久,写下了留言:“愿中美两国永远不兵戎相见”。
“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这是他在《论中国》里的最后一句话。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
1.《基辛格传》沃尔特·艾萨克森著
2.《论中国》亨利·基辛格著
3.《百岁生日、访华百次......习主席与基辛格的午宴有哪些特殊布置?》央视新闻
4.《我参与接待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新闻网
5.《百年瞬间丨基辛格秘密访华》共产党员网